一步一坑

2012年2月3日

《愛妮的一生》

 

週五下午閒暇無事,轉了HBO來看,沒想到會看到這麼一齣電影。
好吧,其實一開始吸引我的是電影拍攝手法,還沒查資料前,甚至是看電影前,我都還不知道愛妮‧布萊頓是誰。這個區塊我很少去閱讀(好貧瘠的童年XD),兒童文學對我來說就是安徒生跟一些中國神話傳說或者美國的湯姆歷險記的概括了,從國小三年級起,我愛的文學小說類別就是武俠與歷史。

所以真的不了解愛妮到底是誰。
到了看到片尾才恍然知道,原來這真的是傳記電影(雖然一開始電影敘事手法就讓我猜想是不是.....不過因為不是從頭開始看的所以就......),然後找了資料。

寫電影心得囉。



與其說是心得,倒不如說是對一些片段場景的表現手法的喜愛吧。
專有名詞我一樣不懂,但就特別喜歡這樣過去糾纏現在的那種節奏與韻味,不管是每當愛妮躺上床舖上睡覺前的重播式的童年回憶,還是離去的男人們的背影,壓抑的沉悶的刻意的情緒抒發交織成一生的框架,直到愛妮跪在地毯上痛哭出聲,這種衝撞的想找出口的心情與其實她在重複自己母親與父親的過去的模式形成矛盾,讓看起來靜默的電影有了迭起。

她問是否欺騙了自己,她的人生是否就是一場欺騙?

由於對父愛的眷戀,構成她的想像,她認為父親會離去,是母親的逼迫,而不是母親口中所說的外遇,甚至連自己的離家,都是母親逼的。對外,她身為兒童文學暢銷作家,所以營造出她自己相當懂得孩子的需求,諷刺的是,逃不開心結的她,對待孩子的方式,也一樣是照本宣科,樣板式的種種限制,對孩子的愛成了形式,她仍然有愛,這也不是說她的愛成了口號,而是她的愛在旁人看起來像是表面、像是起了漣漪但很快平靜的湖面,一種無法深刻的愛。

父親離去的背影,是遠離她而去的太陽。她一方面寫著童書幻想那些幻想世界,書裡只有快樂、而邪不勝正、場景也是孩子們會夢想著前往的秘密基地或者神秘之地、勞工階級在她書裡則是罪惡的。就算是二次大戰的爆發也無法阻止她的幻想她的著作,電影裡她重複地說,她了解孩子們的需求和心理,他們不愛煩惱不愛殘酷,期望著夢想的那一方天地,所以自己的書會暢銷。但其實那是她自己希冀逃往的方向,或者說,她想回到過去童年時父親還在的歲月。

只是歲月依舊前進,所以她故作拋棄過去。

前任丈夫離去的背影,給她的是短暫的快樂。
她認為丈夫是不愛她的、是有了外遇,然而另結新歡的是她自己,她在演出自己討厭的母親、在自己的小孩面前上演。她再一次地要拋開,於是跟女兒說,妳會有新的父親。
女兒天真的說:那我原本的父親呢?
她結口無語,復說,他去很遠的地方,他離開了,而我們就要有新的生活。
女兒又問,本來的爸爸會回來嗎?
她說不會,而女兒說著她要本來的爸爸。
於是她開始有些質疑,卻因再婚的快樂而來抹煞掉這些自我懷疑。直到她受不了二女兒、而第二任老公亦說覺得這二女兒不討喜,決定跟大女兒一樣送往寄宿學校時,坐車子上的女兒反鎖車門不讓愛妮這位母親送自己一程一起去學校,說了,我不要她一起。
至此,自喻了解兒童心理的她的世界,崩塌了。

來報母喪的弟弟翰利的背影,是她認作強逼自己想起過去的惡魔。
弟弟不了解自己到底對姐姐作了什麼錯事,問姐姐:我們是做錯了什麼,為什麼你都不回來呢?
她直言,裝作爽快的回答說自己就是想拋開過去。
得知姐姐奔喪無望,甚至說自己丈夫要回家了請快離開的翰利,離開前對姐姐愛妮說,這棟房子很大很不錯。
他姐姐說,跟過去的家比,是很不錯。
然後弟弟的背影融入雨中。
而她其實也想與過去童年纏綿。


在電影之末說,愛妮‧布萊頓晚年得了失智症。
她的過去與現在也模糊了界線。


這也算是一種對於打擊的無法承認吧,愛妮對於父親的離去不肯承認事實,將之轉嫁成一種他人之罪來解釋、解套,偏偏自己所厭惡的行為,她卻又有了一個印象,於是模仿而出且沒有察覺。

不過就單電影給我的感覺而言,我是愛極了這樣的電影。畫面極冷極靜、人心的表現卻相當激昂激盪,看的出平靜下的波濤。還有那種亟欲吼出聲卻無聲的感受,我愛極。
還記得以前在看愛情萬歲時寫的心得,我曾說過我最愛最後楊貴媚所演的女主角單人走在路上,邊哭邊走,聲音不大而壓著的啜泣聲,同樣的,在這部片裡我也最愛那幕女主角跪下掩面而哭。

或許是因為這些都是心靈上的嘶吼吧,因此特別有共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