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坑

2011年4月6日

讀張愛玲─《琉璃瓦》


此篇個別發之,因為太有感觸。


其實這個觀點以現在的自主女性的角度來看不是客觀的,也不適合用現代的觀點對那個時代的男人有所評論之。但吾還是寫了,其中對於張愛玲的寫作手法十分之佩服啊。


不過也放在了36雨的記憶拼圖裡,給那邊添添水=w=


《琉璃瓦》─張愛玲


張愛玲的文字很美麗,然而感覺上也是相當冷血的;原本現實就是一種殘酷,在她的筆下現實卻比殘酷更添幾分用力的諷,諷的人膽寒。單就說小說看小說吧,吾曾因范柳原這名小說角色而不喜歡看張愛玲,卻又因為對她的書中的背景著迷而回來看她的文字,總之,看了她的小說,也增加了吾更多矛盾感。

這篇文也是。

打從以前這個觀念就很根深蒂固,生的兒子是貴金良玉;生的女兒是屋頂上瓦;用不值錢的瓦來形容女人,貶低一種性別的同時,又希望這女孩兒能給自己帶來利益、帶來下一胎是兒子的『招弟』,一方面當女兒出生時、生的多時說是賠錢貨,這些這些傳統的想法,也一直繞在耳際。

矛盾的是,女兒的用途很多。
未出嫁時在家可以使喚來做家事服侍家中父兄弟等等男人在外可賺錢回去貼補家用、長至亭亭玉立出嫁時還可用來攀圖富貴,然而被嫌到沒一處好的,自古以來猶是女性。


  女兒是家累,是賠錢貨,但是美麗的女兒向來不在此例。姚先生很明白其中的道理;可是要他靠女兒吃飯,他卻不是那種人。』『  然而姚先生對於他的待嫁的千金,並不是一味的急於脫卸責任。關於她們的前途,他有極周到的計畫。』


小說裡的姚先生有三名女兒,小說打自開始前便強調了姚先生不靠女兒吃飯的此點,但與其說他"只是"想替女兒思個最好的出路,倒不如說,他就是那種人。在這一點的描述上張愛玲用的描述手法真的很妙,反說一句『他卻不是那種人』比起直疏更引人思考。

姚先生在幫女兒尋好出路之處有獨到之處,在大女兒靜靜身上,他替她尋了個印刷所大股東的獨生子熊致章,靜靜原先並不是很滿意,勉強也算是接受了,姚先生對此又是拍胸保證又是說的口焦舌爛,還說以後有不順心之處女兒儘管回來找他,後來靜靜嫁是嫁了,卻發生件妙事。

原來是熊致章想在印刷所裡替丈人找個好位置,靜靜卻因其他人說閒話而替自己的父親婉拒了。姚先生聽見此事時是氣的差點沒有一命嗚呼,後來雖然他的部門跟其他部門合併了而他升為副主任,姚先生也就賭氣的辭了職。
由此可知,姚先生原先的打的如意算盤是什麼。


爾後的二位女兒的出嫁跟相親也都是不如他的意,這算的是什麼呢?

小說末了很有那麼一絲肥皂劇的感覺,躺病床上的姚先生恐怕對於自己的女兒出嫁計畫,也會有這麼樣的感覺吧。



他們說女兒是瓦,偏張愛玲以琉璃冠之。
此中矛盾,自古以來皆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